3月8日,重庆市政府在万州区、云阳县召开全市“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现场推进会,实地调研建设进展,观摩建设成效,剖析工作模式,交流建设经验。
2021年,全市500万亩营造林总任务、“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0万亩营造林任务,均超额完成。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基本实现林相季相变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间配置、疏密高低错落有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5%,较2020年增长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西部第四、全国第十)。
重庆市“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按照“三类”“四带”合理布局、分类实施,同步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和百姓富。在资金保障方面,足额下达2021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8亿元,提前下达2022年资金3.01亿元。同时,印发重庆主要乡土造林树种目录,科学开展珍稀林木培育,新建3个市级保障性苗圃,全市保障苗圃出苗规模突破3000万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4%以上。七个市级部门联合编印“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开展“千名专家进千村”科技帮扶活动。
会议要求,重庆要在三个“量”上下功夫。一是科学解决“增量”落地难题。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为主开展绿化。结合城市更新,做到应绿尽绿。二是科学解决“存量”提质难题。以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市1号总林长令为抓手,抓好保护修复,抓好系统优化、抓好病害防治、抓好森林防火,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补天窗、生产空间调结构还林草、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将长江重庆段建设成风景带、旅游带、经济带。三是科学解决“能量”转化难题。持续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机制,推广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机制,探索将集体林地(林木)、财政补贴、劳务收入等量化入股,建立林农利益保障机制。盘活绿色资源,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绿色示范村等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会议明确,今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对315万亩总任务和今年50万亩建设任务用地进行细化实化并上图落地。二是落实滨江生态隔离带、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高山生态防护林带、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四带”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年度方案设计,根据不同坡度、土壤、海拔等立地条件选择合理造林技术模式。三是依据主要乡土树种目录,培育一批适宜“三类”“四带”特别是高海拔、消落区和耐瘠薄生境的乡土阔叶造林树种。四是在传统国土绿化完成率检查验收基础上,充分利用智慧林业建设平台,采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为主,现地调查补充调查等方式,定期开展国土绿化成效评价。五是充分发挥项目区特殊的生态区位优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培育林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有序有效开展乡村绿化美化。推广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建设模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突破、见实效。
会议强调,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民族发展,事关永续发展,是“国之大者”。一要提高站位,把长江生态修复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二要保持定力,处理好只争朝夕和久久为功的关系,一年接着一年干。三要科学绿化,树立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理念,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四要统筹推进,统筹好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的关系,统筹好增量与存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