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绿装架起通往幸福的桥梁 ——发展林业建设美丽中国
发布者:园林所 发布日期:2013-03-18 点击次数:940028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出现一系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3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之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生态共赢,显然已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经济社会发展编织绚丽绿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而建设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美丽中国,林业无疑是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支点。
良好生态为幸福所必需
过去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4.4%提高到10.4%。
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3.5万元人民币,折合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标准,中国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正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
再经过未来10年发展,中国有望正式进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同时,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的程度更加严重,每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向外界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型升级的决心。
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并非幸福生活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水源、宜居环境、放心食品等,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与此同时,也并非经济越发达,幸福指数就会越高。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较低的阶段,经济快速增长能使幸福指数迅速上升,此时GDP与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较强;而在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幸福指数同步上升,甚至会出现二者相背离的现象。
通俗地讲,当一个人很饿时,吃第一个面包,感觉很幸福;吃第二个,比较幸福;到第三个、第四个……最后会感觉难以下咽。这就是经济学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
经济发达了,再多的钱意义不大。所以,当一个人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裕时,即使得到一辆汽车,可能也不会像饥饿时得到一个面包那样幸福。此时,优美生态创造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对幸福指数影响更直接。
经济不发展,GDP水平很低,当然谈不上幸福。但是,如果不重视生态保护,不重视民生,GDP再高,公众幸福感也决不会随之水涨船高。
对当代中国而言,追求生活幸福、实现经济发展之目的,进而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更加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我们共同的幸福家园!
不同的社会相同的绿色
其实,那些经济发达的社会无不给人以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印象,无论城乡,概莫能外。
在全球著名花园城市新加坡,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363人,世界排名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但为什么大家到了新加坡感觉不到人口密度大?感觉不到拥挤与嘈杂?答案就是:绿色。
新加坡各种各样的绿化使全岛绿化率达到58%。在这里,满眼都是色彩缤纷、层次丰富、形态各异的热带植被;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美景比比皆是。
这还不够,新加坡如今又提出了建设空中花园城市的新目标。现在,无边无际的绿色在新加坡正向空中蔓延、在空中交织,并涌现出金沙酒店、滨海公园等一大批经典绿色项目,吸引着全球无数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同样,绿色在伦敦的发展中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绿色森林植被控制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品位的首都。
据报道,在20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的学者们就设计了大伦敦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绿带”概念,以控制城市无限扩张,使湿地、自然群落、半人工群落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最好的保护利用。作为生态良好的一个缩影,在伦敦海德公园纯自然的沙质路面上,松鼠自由出入片林,和平鸽翩然起舞,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怡人景象。
象征生态良好的绿色,俨然就是那些经济发达社会的一身绚丽绿装,耀眼夺目,让公众可以随意在自然体验与都市生活之间实现轻松切换。
在世界范围内,脍炙人口的经典生态项目俯拾即是,蜚声海内外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同样亦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的纽约曼哈顿正中央,被誉为喧嚣中的绿洲,面积达5000亩以上,全年游客超过2500万人次,令不少人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不同的社会,同样的绿色。在经济发达的社会,那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绚丽绿装,改善生活品质,展示美好形象,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幸福指数,见证文明进步……
经济社会越发达,绚丽绿装越耀眼,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越绿色越幸福成为历史潮流
何谓经济社会发达?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不少欧洲风情小镇大概就算经济社会发达的典范:环境干净整洁,生态清新自然,社会安宁和谐。
事实上,由于短期内对当地文化的体验难以深入,满目葱茏、鸟语花香等往往也就是发达经济社会带给外来访客最直观、也是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来荷兰埃德之前,知道这座小城以安宁闲适闻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马路上、便道上随处可见鸽子、乌鸦及许多不知名的鸟儿,甚至在路边草丛都能见到野兔,加之满眼的草坪、森林,如果没有偶尔驶过的汽车,完全以为自己置身于一片大森林中,而非一条城市道路边。”有人如此写道。
这应该就是经济社会发达的生动写照之一。
越绿色越发达,反之亦然。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之后,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往往成为普遍现象,而非特例或个案。为什么?
对此,也许可以这样反问:如果说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落后的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尚不可避免,那么在经济持续增长、达到比较发达甚至高度发达水平之后,为什么还要执迷不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的确,生活幸福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生活在满目葱茏、鸟语花香、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里,显然要更幸福。
越绿色,越幸福。这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世界潮流。
简单回顾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生活幸福之间,明显存在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经济发达之后生态良好、生活幸福必然成为发展全局的重心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原因也许正在于此。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那么良好生态就是打开这扇幸福之门的那把钥匙。
中国曾经像一辆在赛道上全速发力的赛车,速度极快,无暇他顾。
如今,速度已不那么重要。“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成为发展要求,“人均”也取代“总量”成为发展目标。10年来,质量、效益、公平等价值观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一切,都指向生活幸福。
大力发展林业,努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编织绚丽绿装,是架起通往幸福的桥梁,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抉择。
发达省份率先追求幸福
经济发展甚至发达之后,发展和改革的重心在哪里?在生活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18个省(区、市)明确提出了“幸福”概念,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而开风气之先者,恰恰就是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历经鲜花与荆棘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2010年,广东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6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当时汇率计算超过7000美元。
还要追求更漂亮的数据吗?
2011年1月,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落实广东“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核心任务。
一向勇于探索、敢于先行先试的广东,再一次率先把过去能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变成了没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坚决抛弃过去发展评价体系“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的冷漠与僵化。
传统增长模式、粗放发展方式为我们带来可观的数字增长。现在,是摆脱数字迷恋、追求幸福的时候了。
如何追求幸福?当然是转型升级,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生态与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转型升级之目标,更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要义。
在率先追求幸福的广东,增城的积极探索无疑值得关注。
增城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就是生态优美。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9.7平方米;2011年全年空气优良率100%,饮用水源和城市水域功能区100%达标。
绚丽绿装耀眼夺目的增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1年领跑广东省,居全国第九。在增城,你感受不到明显的城乡差距,到处山清水秀、绿意盎然、花团锦簇。有考察者甚至感慨:到了增城,恍如到了欧洲小镇!
生态优美、经济发达,幸福增城难道不正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侧影?
生态良好才能称为幸福
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公众的幸福感却在下降,难道不值得深刻反思? 生活幸福才是发展和改革的终极目标,而经济发展不过是获取幸福的手段。你幸福吗?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无法用数字来说明。面对这样的提问,也许一时不好回答,但如果身边的生态环境不好,你肯定觉得不幸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没有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生态良好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座桥梁。
通俗地说,就算一个地区、一个人再有钱,但如果因为生态环境污染,钱最终都用于治病,生活质量下降了,甚至有钱无命享受,挣钱意义何在?因而,无视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人性的发展,背离了人的发展的需要。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粗放式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
当然,这决不是否定过去3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由于30多年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现在才要告别数字至上、速度至上,重新发现“人”,关注并谋求“人的幸福”。
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央视在问:你幸福吗?对此,也许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作出了回答。无论答案为何,但一些基本因素始终都会成为每个人判断自己幸福与否的重要依据,比如,除了有钱,生产生活环境是否绿色宜居、是否生态自然。
因为绿色宜居,新加坡常年吸引来的全球访客络绎不绝,经济活力无限;同样,因为绿色宜居,广东增城也正吸引广州人、深圳人甚至香港人的目光,引来更多周末观光度假者甚至定居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生态的确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只有生态良好,发展才有活力,社会才有魅力,公众才会幸福!
幸福为伴方可走向生态文明
在当代中国,良好生态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实,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夺也加剧了生态恶化和资源枯竭。
从近代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发达之后的必然选择,更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
自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导致工业文明弊病重重,越来越为人所诟病,甚至抛弃。
与工业文明截然不同,生态文明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是一种经济与生态共赢、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文明。其中,良好生态显然发挥着起承转合的关键作用。
致力于建设良好生态,林业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使命神圣。过去10年,中国已明确提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是林业的主要任务,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
目前,人类共同面临森林减少、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生态危机,主要靠发展林业来治理。
在中国,经历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公众对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无限向往,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愈加强烈。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满足需求、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幸福增加、文明进步之所需。
幸福为伴,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